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,攸關國家未來的發展,讓貧富階層的流動,向來我非常注重教育。現在被罵翻的十二年國教,其實我非常贊同它的理念,打破明星學校的迷思,適性教育,不再以智育獨尊。但台灣的政策向來有很大的問題,通常立意良好,但未考慮到執行面與完整的配套措施。

 

若家中沒國中生的人大概不知道十二年國教在亂搞些什麼,簡單說明一下,以臺南市為例,志願序占十一分,成績還不錯的學生應該都可拿滿分,就近入學也是,住臺南市的人填南一中都可拿到滿分。以前的聯考變成會考,占25分,只要成績都還不錯的也都可拿到滿分,到目前為止,似乎都分不出高下,這些人也都想念南一中,台南女中,怎麼辦?重點就在於所謂的多元學習表現,總共五十分,包含獎勵紀錄,體適能,服務學習,幹部任期,社團參與,競賽成績,這大部分都給了所謂權貴與有關係的人運作的空間在,也讓小孩變得勢利。我聽過有人花三十萬請人做科展,有錢人家子弟花錢去學各種才藝,參加比賽,請議員找比較輕鬆的志工活動,幹部與社團幹部大家輪流當,有加分的公差與任務才有人願意做。像我以前國中時期身體狀況不太好(其實是太胖的原因),大概就無法靠比序進南一中,只能去考特色招生(最多占招生的75%),這不是讓一中的門更窄嗎?受害的是無錢無勢的弱勢家庭,這大大降低了教育讓階層翻轉與流動的機會。

 

我非常贊成多元學習與適性發展,但家長讓小孩子搞這些有的沒有的,很多並不是因為小孩有這樣的興趣與天分,心裡想著是可以讓小孩未來可以擠進第一志願。這就非常矛盾了,有這麼好才藝的人到最後還是擠進以升學為主的學校,何苦呢?只要家長無法改變觀念,可憐的都只是小孩子,被逼著一大堆補習,學科要補,藝能科也要補,成績好一點的更要補,希望能進國中數理資優班,再來就是拼上南一中的科學班。想擠進第一志願的人壓力其實比以前更重。

 

家長沒準備好,那學校呢?更糟糕。我原本很反對小孩太小就去念私立學校,聽說大部分學校只會逼小孩讀書,教學以升學為主,小孩很可能喪失自我學習的能力與樂趣。多元學習?現在的技職體系的高等教育都還在尋找特色多元發展,現在的中學哪有這樣的能力?適性發展?現在的主力老師群大多是五六年級生,能當老師的人格特質大都只會讀書,乖乖聽家長與老師的話,當時學校的環境更不可能讓你去尋找與實現自我。你說讓這些老師僅去惡補地實習,就趕鴨子上路,能真正帶領學生,找到未來自己的興趣與志向?做一些學生亂填的問卷就真的能判斷出小孩未來該走的路?很難!

 

因此現在公立學校的現況如何呢?學生都認為成績不重要,不讀書也會有學校念,老師還是停留在過去以升學為主的填鴨教法,學生沒有學習動機與興趣,老師越教越沒成就感,只爽到不想讀書的學生(我不是貶抑他們,他們最需要適性發展,但學生輔導重點是他們嗎?還是比第一志願的人數?),他們不讀書很快樂,但也影響到未來要以升學為路線的學生,整個學校亂操操,比較注重學業的家長只好把學生轉往私立學校,起碼那裡擺明就是以升學為主,學生至少是想唸書的,這變成一種惡性循環,也就是台灣中學教育美國化,公立中學越來越爛,私立學校學生素質越來越好。

 

不是因為我學歷高就逼小孩子往升學路線,我絕對不是讀書至上論的人,甚至當初也因摸不清楚自己的志向而念錯科系。(以前我成績太優,大家都期待我當醫生,但我的志願是當老師,若當初照自己的志向走,我或許只是個歷史或地理老師)若小孩琴彈得很好,我願意讓他花大部份的時間去練琴,學業成績只要及格就好。甚至喜歡煮菜,當個大家都尊敬的阿基師有何不妨?問題是大多數的小孩根本不懂自己喜歡什麼?現在問大概十個有九個說喜歡神魔之塔或全民打棒球。因此,尚未發掘志向之前,把學科理論基礎打好,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,這是目前能幫小孩做的事。若南部有學校真的有辦法帶領小孩去探索自己的潛力與未來,培養自我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而不只是注重表面膚淺的分數,我願意讓小孩去念,但問題是沒有,連大學都很難做到了,或許只有天龍國少數貴族學校才有辦法吧!

 

我不喜歡私立學校僅注重升學的環境,但我更不願意去鑽營與研究那些無聊無意義的比序,不想讓小孩待在根本未準備好十二年國教的公立學校,目前大部分老師根本不知為何而教,學生不知為何而學,只好忍痛讓小孩去整天考試不斷的私立學校,辛苦了!

 

去你的十二年國教,我小孩為何要當不成熟教育政策底下的實驗與犧牲品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m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