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是我半年前寫的文章,不算是違背承諾,今天發的都不算。但這文章說明了,銀行去槓桿與殖利率曲線平坦化,印再多資金也無法將資金導入實體經濟。

 

幫大家複習一下經濟學,不用公式,用簡單的概念去說。

貨幣供給是貨幣基數乘以貨幣乘數,貨幣基數是央行印出來的鈔票,假設是一千億,市場上一開始就是多出這一千億元,但是這錢大部分會流入金融機構,金融機構會先留部分錢當法定準備金,會想辦法把錢借出去賺錢。除非錢藏在枕頭下,借出去的錢最終還是又會回到金融機構(不一定同一家),同樣的過程會再創造一次,就會讓市場流通的貨幣越來越多。這就是貨幣乘數的概念,假設貨幣乘數是5,那代表央行創造的貨幣數量為五千億。影響貨幣乘數大小的原因很多,最主要的是銀行貸款與民眾願意借錢的意願,若銀行以風險為考量,如歐銀為符合資本適足率的規定,就會降低放款意願,這樣貨幣乘數就會變小。因此去槓桿的過程,貨幣乘數變小剛好跟各國央行釋放出來的資金做抵銷,相對的會讓,實際創造出來的貨幣也就變少了。

 

另外再搭葛洛斯所說的,殖利率曲線平坦化的問題,為何曲線會平坦化,跟聯準會OT操作也脫離不了關係,但若長期維持下去的話,會有個問題存在,那就是未來銀行會有放款的意願嗎?

平坦化就代表了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相差不大,銀行的存款多是短期的(負債),但放款多是長期,兩者利差就是獲利來源,若利差太小,又擔心風險,銀行會願意放款嗎?所以貨幣寬鬆很多的錢都鎖在銀行沒放出去,且銀行也會擔心,萬一短率跳上來,不就虧大了?幸好聯準會把低利延長到2014,或許也是有這樣的考量。因此壓低長期利率,雖然讓消費與投資端減低了利息負擔,增加消費與投資意願,但卻也讓銀行會更謹慎放款,都賺不多了,萬一被倒帳就划不來,當然會慎選放款對象,不輕易放款。我想葛洛斯所講的未來景氣的危機應該是如此。

 

不過他也不一定看對,經濟狀況是瞬息萬變的,目前股市趨勢還是向上,多少還是要有點部位,因為巴菲特也說,債券是危險的投資產品,他指的是指低報酬的公債類,並不是我們熱賣的高收益債,但也因歐債問題總還是顆未爆彈,債券把它視為資產配置,避免尾端風險造成的損失。巴菲特並沒有資產配置的概念,他是集中投資法,但我們不是投資之神,只能傻傻地做配置。更不用說巴菲特就沒看錯過嗎?

坦白說,股票價格跟過去最低點相比,是貴了些,但跟長期平均水準,加上低利的環境,還算是便宜,2011年十月份開始喊多,當時沒多少人敢進場,人就是如此,永遠都是猶豫不決,怕東怕西的,不敢做進出場的決定,總是要跟過去高低點比,每次只能在懊悔當中看著別人賺錢。第一筆進場就是照我的名言閉著眼睛下,搭配著資產配置,分批進場,風險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m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