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有些網友的留言發現,許多人對於金融產品並不熟悉,但在金融業務人員的勸誘之下買了許多並不適合自己的產品,等問題發生之後,才來怪產品,怪理專。沒錯,金融機構佔了絕大部分的錯,但投資者本身也是要負責任,要知道,沒有所謂好不好的金融產品,只有適不適合的產品,理專推薦了不適合的商品,你要懂得說不。問題是理專並沒有那麼多時間把產品講清楚,甚至說他們或許沒有這樣的能力,不管客戶的投資屬性是否合適,更糟糕的是刻意誤導,因此接下來的幾篇文章,我將解析一般大眾常買的投資產品,讓你洞悉其眉角,了解各產品的優劣,破解理專的話術,揭開金融界的黑幕,才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,做好資產配置。下學期我將教授金融職業道德這門課,這是很諷刺的,在金融業越沒職業道德的通常業績越好,也越受上司賞識,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上這門課,希望等他們畢業之後,投資人的覺醒可導正目前的歪風,讓真正有專業,真心為客戶理財的理專能出頭天。

第一砲是結構式產品,因為很多買澳幣與南非幣結構式產品的人常來搜尋我那些匯率文章,想必他們最近為了匯率下跌所苦,因為買原以為保本的產品時忽略掉掉匯率與流動性風險。在講風險之前,先講解一下這產品的架構。

無論是結構式金融商品,或稱做組合式金融商品,架構跟過去的連動債雷同。簡單來說,都是債券加上衍生性金融商品。債券多是零息債券,在投資期間並沒有債息,必為折價發行的債券,比如他票面價格為100,發行價格可能為80,或70,期間越長,殖利率越高,折價就越多,這牽涉到折現的觀念,若不懂跳過沒關係。投資人買零息債,就是要賺它的資本利得,80買進,只要放到到期日,債券發行者沒有違約,你就可以拿回100。保本的結構式金融商品就是利用這樣的特性,你以100塊買進,其中80塊去買零息債,20塊拿去買選擇權,就算這20塊石沈大海,剩下的80塊到期時也會回到100,因此便有保本的特性。

這很重要,因為投資人一剛開始買進這產品時,你會發現淨值大多打八折,有部分是費用,主要原因就是買進的零息債是折價的,而選擇權一開始價值沒那麼多的關係。這也造成了這產品的流動性風險,若不持有至到期,通常期中贖回都是不保本的,因為扣掉費用(銀行本身賺的,還有上手銀行也要賺一筆),加上買賣價差很大,因為這些結構式產品很少有人願意接手,若很不幸的遇到利率上升階段,零息債本身還會跌得很慘,因為零息債的存續期間是所有債券中最大的,代表利率風險也是最大。因此這一兩年買進這類產品的人,現在要贖回很難可以拿回全部本金。

過去一兩年來美元的利率偏低,所以折價的幅度就變小,能拿去買選擇權的金額變少,包出來的產品條件就不吸引人,因此美元的產品配息率低,要不然就是時間要拉到十年。因此,銀行只好找利率高的貨幣,如澳幣與南非幣,可以包裝出配息率比較高的產品,這也針對了投資人只貪圖高配息,不思風險的人性弱點,造成近來許多人套在這類產品上,現在若解約,不僅賠匯差,還賠債券本身價差。

講完債券本身,再來就講選擇權,這關係到你領到利息的條件。通常利率型的多是看Libor(倫敦同業拆款利率)或N(通常十年)的CMS(可視做銀行長天期存款利率),只要在利率區間內,就可以領到利息。當然,利率區間越窄,配息率會越高,因為領不到利息的風險越高。說實在話,明年利率怎麼走就很難預測了,要選擇利率區間寬或窄只能憑運氣吧!

其他還有匯率與股票選擇權,如台股不跌破6000,台幣匯率未升值到28之類的。因為投資時間長,短中期內看似這區間都是很安全,不過世事難料,但只要保本,頂多是領到或沒領到利息的差別,比起金融風暴前大家搶著要卻慘虧的不保本連動債,安全許多。現在很少有不保本的產品,過去都以較短天期,超高利息來吸引客戶,且理專的分潤超高(內含手續費收入),但最後的結果有些比雷曼更慘,有些只剩下不到一成的本金,甚至轉換成快變成壁紙的股票。

因此買這些產品之前,先搞清楚是否保本,注意這裡所謂的保本,都是到期保本,期中解約並不保本,要看當時價格而定。再來,雷曼事件告訴我們一件事,就算到期保本,只要發行機構倒閉,就沒有保本這回事。因此,當初買到雷曼的投資人,不能全怪理專,要怪的是美國政府居然不救雷曼,國內銀行也不是沒責任,沒有評估好雷曼的風險,只賭美國不會放任雷曼倒,還是為了業績一直發行連動債,還跟理專說雷曼應該沒問題,有些銀行風控就做得比較好,出事前半年就停止銷售雷曼的產品。但是賣不保本的連動債卻沒說清楚就是理專的責任了!我本身就遇到好幾位把全數退休金投入這類連動債的悲劇,情何以堪!

理專通常使用的話術第一個就是保本,再來就是比定存高的配息,最後再以免手續費做最後一擊,這還蠻重要的,因為很多客戶都對手續費很計較,這產品就是專門賣給這些客戶。但真的免手續費嗎?銀行哪有可能不賺錢,它只是沒有外加手續費,手續費是內含的。因此實際手續費有多高?光銀行這端,大概都3%以上,甚至還有4%的。這還不包括上手銀行(包專產品的發行機構)賺的。以前發行這產品時,我之前公司都會請我們這些顧問與銀行經理來票選產品,通常都是內含手續費最高的當選,那些條件比較好,但費用低都落選,因為對外宣稱都是零手續費,但條件有時就相差很多,客戶並不知道其實有更好的產品。沒辦法,處於資訊弱勢的一方只能等著被宰。且這很難去找其他銀行的產品加以比較,除非天期與條件相同,要不然想買這類商品還是得讓銀行賺這筆錢。

還有個風險是很多客戶一開始忽略掉的,就是提前贖回條款,發行公司有資格提前贖回,通常發生在利率往下,債券上漲的時候。對銀行來說,贖回來的錢叫活水,可以再賺一筆生意,常常聽到理專都會問某擋商品要不要提前贖回。但對客戶來說是很不利的,因為利率往下時,未來新發行的產品條件就會變差,原本你很高興未來十年都可以領6%利息的,被贖回之後,新產品的條件可能只剩5%,打亂掉你原先的資金流規劃。絕大多數都有這條款,最近利率往上走,就比較沒有這樣的風險。

不過,對於某些客群,組合式商品是很棒的,因為人們對於保本的訴求難以抵抗,且在可預見的幾年可以拿到不錯的配息。因此只要你是錢多到各種基金都買了,保險也買了,也留足夠的流動資金,確定你投入的資金真的可以十年都用不到,我認為這是可以買的,是好產品。至於澳幣或南非幣計價的也是一樣,若你資產配置想配置原物料貨幣,不去擔心十年後匯率的漲跌,當然也可以買。但你最近擔心這些貨幣匯率下跌,想提前出場的人,那你就根本不適合買這產品,因為就算匯率漲了,你賣掉去賺匯差,但你沒想到可能會有一大堆的費用或損失,根本不划算,不如直接做外幣定存就好,且這才是真正的免手續費。

能符合以上我說的條件應該沒有很多人,我還沒說要懂得產品架構,其實只要懂風險,看懂條件,不一定要有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知識就可投資。但雷曼倒閉時怎會有那麼多受害者呢?

解構金融產品系列(二)定期定額 

解構金融產品系列(三)外匯相關產品,DCI 

解構金融產品系列(四)傳統型保單 

解構金融產品系列(五)投資型保單 

arrow
arrow

    Jim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