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型保單簡單來說就是保險加投資,傳統保險是資金由保險公司去運用,但有保險公司倒閉而無法支付的風險,如在雷曼風暴時,許多人擔心南山人壽會倒閉一樣,若以保費去投資基金的話,那就是把保險公司的風險轉移到自己身上,投資盈虧自負。但相較於基金平台,投資型保單的費用成本較高,因此很多專家都建議投資歸投資,保險歸保險,那為何銀行那麼熱賣投資型保單呢?
早期的投資型保單真的不能買,因為第一年的保費幾乎九成都被吃掉了,後來大家發現這實在太坑人,已經很少賣這類型的保單。一般來說,目前保單收費分為前收與後收,就我一年前的資訊,前收3%,後收號稱沒有費用,但是每個月會收0.125%的帳戶管理費,這跟過去曾火紅的後收型B類基金一樣,時間一久,成本是高過前收型,許多銀行認為後收型基金對客戶不划算,不鼓勵銷售,但轉銷售後收型保單,還不是換湯不換藥?這世間假仁假義的人太多了,真不知道誰的話能相信?更過分的是,很多理專根本不會提到這費用,客戶多以為是免費用的保單,後收保單的佣金遠高於前收,更高過基金平台,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是亙古不變的。通常理專都會將債券基金放在後收平台銷售,因為債券基金不需要殺進殺出,通常都放很久,那就乾脆鎖在後收型投資型保單,還能賺比較多的手收。我在當理專時很自傲的一件事就是絕不賣後收型基金,而且業績也不會輸給人。
但也不是所有的理專喜歡賣後收型,因為若一年之內贖回,得付手續費4-5%,因此週轉不易,只好賣前收型,讓客戶不斷進出保單,賺取費用。我以前的公司有專員一年讓客戶買賣十多趟,後來被告,甚至還有用影印傳真偽造簽名,被公司開除後,居然還有其他銀行要收這樣應該被逐出金融圈的專員,這樣的環境,為了業績,為了獎金,誰不挺而走險?或許您會認為說賺錢贖回也沒什麼,但投資型保單收比較高的費用有個好處,就是一年可以免費轉換標的六次,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贖回保單,也可以獲利了結。甚至更離譜的,有理專讓客戶在安聯保單買聯博全高收,之後贖回改買法國巴黎人壽的聯博全高收。可憐的客戶被騙得團團轉,還以為買不同的產品,幸好這幾年債券基金有賺錢,要不然像今年一樣的話,那就糟糕了。
除了銀行理專亂賣投資型保單,保險公司也是幫兇,特地設計那種轉換需要手續費,因為這樣理專才不會去贖回保單,靠轉換就可以賺取手續費,美其名這樣理專才有意願幫客戶注意市場狀況,這種僅針對理專需求做著想,卻不管客戶利益的心態,可說是金融圈整個共犯結構一起沈淪的例子,難怪很多人都說金融圈根本是合法的詐騙集團。不過說真的,這樣的平台其實真的比在基金平台操作基金划算,因為第一次支付3%的費用後,每次轉換僅需要0.9%,不過這還算是保險嗎?更何況一開始轉換是免費的,只是理專不願意說清楚而已。
投資型保單中,債券基金是最熱門的連結標的,這也無可厚非,但問題是很多人把它講成保本,或是讓客戶以為一定賺錢,賺取高額配息,不過現在應該很多人已經體會到債券基金回檔的威力。在開會當中,我聽到保險的主管居然跟我們推薦一個巧妙的方法,就是讓客戶一個月配息兩次,利用免費轉換讓客戶可以在月初配息,月中也配息,這樣配息率高達十幾趴,這種天才的想法居然也敢在我面前提出,我當然當面打槍,若光靠轉換基金可以提高報酬率的話,那真的可以得諾貝爾獎了,這又是配息基金的迷思,請看。不過居然有分行經理反問我說,要不然業績怎麼來?我當場啞口無言,銀行就是有這麼多的劣幣來驅逐良幣,那保險主管還因為保險業績大好而升官,而我卻只能在網路上靠腰。
其實投資型保單也不是一無是處,除了免費轉換基金外,若買壽險平台的保單,是可以達成保本的目的,不過是死後保本,因為附加了壽險,而根據金管會規定,15到40歲購買投資型保單的壽險保障至少要130%;41到70歲是115%;71歲以上則是101%。舉例來說,以我的年齡,購買一千萬的保單,壽險保障要做到一千三百萬,不足的部分就是危險保費。假設不幸買完之後基金下跌,保單價值剩下九百萬,那就是要針對不足的四百萬部分去計算危險保費,但好處是萬一此時您不幸掛掉,您的受益人可以拿到一千三百萬,反而賺錢,呸呸呸!我知道有人很忌諱這個,但保險的最大功能不就是在料想不到的意外時發揮?因此,若71歲以上的人,很適合這樣的產品,因為只需付一點點的危險保費,就可以享有幾近保本的投資,可以把資產完整的移轉給下一代。另外還有個年金平台,美其名是放十年之後,可以領取年金,但幾乎沒有人能放到十年以上吧!因為理專早就讓您贖回買另一張保單了。
最後做個總結,所有的金融產品都有優缺點,沒有所謂好壞的產品,只有適不適合您自己的產品,不能僅偏信理專的一面之詞,因為不可能沒風險又有吸引人的報酬率的產品,高風險不一定會有高報酬,但高報酬的背後一定有相對的風險,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,若有人跟您推薦高報酬又低風險的產品,就像號稱天然卻又很香的麵包(我似乎很喜歡打落水狗),您一定要提高警覺,三思而後行啊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