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決定投資的年限之後,還要知道退休之後每年所需的費用,並預估能活多久,還得計算出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率,這樣才能知道我要準備多少錢來投資,做好退休的規劃。

若算出來的金額太大,是不切實際的,就只好延長工作年限,或是減少退休生活的花費,或提高資產配置的報酬率。問題是,每個人都希望有很高的報酬率,這樣就可以大大減低投資的金額,不過卻忽略掉高報酬背後的高風險,可能就因為股市大幅的波動,嚇到你而因此就結束了投資計畫,這都是因為設定不合理的報酬率,高估自己的風險屬性,股票比重太高所致。一般來說,在低利率的時代,6-8%的報酬率就很不錯了,若你每年可以幫客戶很穩定賺到這樣的報酬率,就是個很稱職的理專。不過,我們都常常會聽到,客戶抱怨說他行幫他賺到兩成的報酬率,你們才幫我賺到一成,沒辦法,這是人性,總是會跟市場比較,跟其他人比較,因此在設定報酬率當下,就得跟客戶講清楚,投資是符合自己的投資目標與屬性,並不是拿來跟別人比的

 

因此在設定報酬率的時候,重點就是要考量到客戶的風險屬性,所以我們會做PIW,我們未來會針對客戶做風險屬性的問卷。不過大家也很清楚,這是非常難衡量的,因為客戶的風險偏好會隨時改變的。在2004-2007做問卷,我相信大部分客戶都是積極型的,但是在2008後期到2009年初,大部分客戶風險屬性就會偏保守。就拿最近當例子,去年十月客戶都很保守,但那時候卻是最好的買點,現在客戶開始有點積極了,台股融資餘額若開始大增,卻很可能就是回檔的開始。而且問客戶是否短期內能容忍兩成以上的跌幅?大部分的人會回答不會,就算說會的(大部分是沒經歷過才回答可以忍受),等真的遇到跌兩成,他風險屬性就變了。就算如此難衡量,我們也是要做,因為透過問卷就可以找出比較適合客戶的產品,萬一問卷未能真正測出客戶實際的風險屬性,我們也有保護自己的證據。沒辦法,我們也是想從客戶的需求與風險屬性出發,但實務上真的很難,也只能盡力去做。

 

根據客戶的風險屬性,設定好預定報酬率,再來就是建立投資組合。再來這階段我們就得相信投顧與理規,投顧針對42個市場做研究,分短中長期,做出買進與賣出的建議,PM會找出適合的產品,再由理規去整合,根據各客群與風險屬性做出資產配置的建議。最簡單的,就是根據預定報酬率找出股債比的分配,然後股票全部買全球型,債券也買全球型,之後再做rebalance就好。這可以解決一個問題,客戶通常不會把投資組合合起來看,會分別拆開來看報酬率,就算整體報酬率為一成,但客戶可能會說,若全部買拉美可以賺兩成,為何沒全部買?

為何買到美國公債只賺1%?當初為何建議這個不會漲的基金?這就回到集中投資與分散投資的問題,且投資組合內的標的就是最好是負相關,也就是一個漲,一個跌,才能真正的分散風險,我們的客戶雖買了五六檔基金,但相關係數很高,這樣就失去了投資組合的意義。因此,表現績效有落差是很正常的,同漲同跌才有問題。不過客戶將很難改掉這個習慣,因為這是人性,行為財務中有個心理帳戶(Mental Account)的理論,也就是左邊口袋的錢跟右邊口袋的錢是不一樣的,所以會把它拆開來看是很正常的。相關的理論等我寫到行為財務的時候再說明。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困擾,請客戶克服人性的弱點,這樣才能賺錢。要不然就是直接買全球型的,甚至買一檔資產配置型基金,如環配就好了,但是這樣投顧與FC等一群人就會失業了,且理專也沒有手收,還是不要這樣好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m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