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立好投資組合之後,是不是就從此長期持有,不須理它了?的確有這樣的理論與做法,這叫靜態資產配置,但這樣我們會喝西北風,必須有改良的作法,就是透過rebalance建立的動態投資組合。

我們過去做的再平衡,是將表現不好的基金,與長線不看好的區域,將它轉到看好的區域,這並不是正統的再平衡,因為資產配置的假設就是無法預測市場,無法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事。但我們有投顧,的確是比一般客戶有多點資訊的。傳統的再平衡是,經過一段時間市場的波動,股債比例會偏離原先設定的比例,你就需要做調整。舉例來說,原先設定的股債比為六四比,若股市大漲,債券下跌,股債比就會變成七比三,這樣無形當中風險就變大了,必須增加債券比例來做保護。這樣手收不就來了,就算客戶沒有新錢(不太可能),也可以請他從股票贖回後改買債券,但相對這樣的成本是比較高的,不過這有個好處,叫做逢高賣出,逢低買進,無形中克服了買高賣低的人性弱點(但投機是需要追高殺低的)。而且這樣的行為,不會讓客戶懷疑說我們只想賺手續費而已,雖然也是啦!但起碼是光明正大的賺。這樣的動態調整,是有機會贏過靜態資產配置。動態調整分為兩種,一種是定期檢視,如一季檢視一次,有偏離就調整,一種是臨界平衡,如比重超過一成,就調整。

要多少比重調整見仁見智,沒有一定答案,為了手收,當然是越少越好,但客戶調整頻率會比較高,一成應該是合理值。舉例來說,一開始股債比例為六四比,股票比例若在54%-66%之間,就不需要調整,但若超過66%,通常也代表股票漲多了,部分獲利了結,或是債券跌比較多,逢低買進。長期的低買高賣,是有機會創造比較高的報酬率,且會有較小的波動,除非股票一直漲不停,才會輸給不調整的資產配置,但相對的,若不調整股債比,股票比重將越來越高,風險也會越來越大。動態調整也屬於一種紀律操作,強迫自己低買高賣,而且會降低泡沫後大跌的風險。這種科學化的操作,相信一定有相當的客戶群會相信這樣的東西,若又加上投顧的看法,能在多轉空當下去提高債券比例,誰說資產配置不能幫客戶賺錢?不能創造手收?

 

資產配置是必走的一條路

 

當然在台灣不容易執行這樣的事情,因為客戶並沒有把資產全放在同一家銀行,如何做全面性的資產配置與理財規劃?若我們有這樣一套的系統,配合理規與FC製作資產報告書,客戶是有可能會把投資的資金大部分放到我們銀行來,口碑做出來之後,更會為我們帶來新的客戶,新的活水。或許你會認為我過於理想化,但在台灣有如殺戮戰場的金融界,一定要走出新的一條路,才有可能去超越我們的對手,沒有嘗試與改變,我們將永遠都是老二,以客戶需求為主,量身訂做的理財方式才能為我們爭取更多的客戶。

 

談資產配置(一)為何做資產配置

 

談資產配置(二)為何強調要分散投資?

談資產配置(三)設定投資組合的報酬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m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6) 人氣()